人才培养
第三届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柏玉香
2020-06-15 新闻来源: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 浏览人次:0

青年人才成长故事-柏玉香

——在实践中修正方向,让基础科研更生动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以十万亿级的规模成为了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庞大数据的背后承载着众多从业者对职业的诉求和对生活的希望。而柏玉香,作为食品科研工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他总是问自己,这么大的产业我贡献了什么?贡献了多少?

谈贡献要先说能力,即我能做什么?柏玉香本科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初窥了食品工业的大门。硕士在国内食品领域权威江南大学金征宇教授的指导下得到了科研素养的锻炼,并在他的影响下真正意义上领略到了食品工业的全貌并感受到了它的温度,建立了超越书本的真实认知,掌握了一定的食品加工知识和实践能力。博士投入到荷兰知名产业教授Dijkhuizen麾下,跨专业学习糖酶的结构与催化机制,掌握了酶制剂的应用基础理论。毕业后回到托举人金征宇教授团队,依据自身能力和兴趣和团队研究方向,确定了糖酶催化机制和淀粉酶法结构衍生的研究方向。

谈贡献还需要舞台,即在哪里发挥作用?作为食品领域的一名科研工作者,舞台无外乎实验室和企业,一个是理论得到证实的地方,一个是理论得到实践的地方。寻找或建立这样的舞台往往是青年学者成长路上最大的限速带,他想,这也是促使中国科协设立“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的初衷。青年人的发展需要组织和巨人的指引和托举,而自己无疑是其中的受益者。在金征宇教授和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各位领导的信任、鼓励和支持以及团队其他老师的帮助下,他前后花了三年多的时间,各方筹措资源和资金,从一张借来的办公桌开始,像蚂蚁搬家一样,带着一帮优秀的学生在大团队框架下搭建了完备的适用于食品酶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平台,并很好的融合了团队原有强大的组分和物性分析平台。实验室虽小,但凝聚着师生的努力和回忆,更重要的是,它是梦启航的地方。在这里,他和他的团队一边建设一边工作,在三年的时间里发表了与糖酶相关的文章17篇,其中SCI论文10篇(中科院分区一区3篇,二区4篇),申请PCT专利2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此外,基础科研离不开同行间的交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提供了很多与同行大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青年工作委员会的沙龙上,他与同行大牛分享、交流,受益匪浅。

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和国内外导师的影响下,柏玉香很早就意识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深刻内涵。为此,在建设实验室和开展基础研究的同时,利用可能的时间出差参加行业内展会和行业活动。不仅帮助他直观了解所在研究领域的国内现状,更让他正视了国内外产品同台竞技时的差距,从理论架构到研发理念,从产品品质再到应用开发,切实意识到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不仅仅是产品研发,也要关注和助推领域内标准和制度的改革。于此同时,他也欣喜的看到国内的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和国外同台竞争的实力,从管理到技术,这给他提供了很多学习的机会。在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为托举人架接的企业家和学者之间的桥梁上,他深深体会到了企业的脉搏和奔跑的方向。

谈贡献更要看行动,即做了什么和做了多少?近三年的时间里,他在托举人的带领下或独自拜访和接待的食品企业超过四十余家,并与八家企业达成了实质性合作,包括了上市企业,合资企业,地方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具有新理念的初创型公司,开发的产品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达十余项。虽然受到大团队前期一定程度合作基础的眷顾,但仍真切感受到了成事的不易。这就像是战场,只有投入到一线的战斗,才能知道对方的位置、火力和薄弱点,再来评估自身战略方针、武器装备、人员配置等方面的不足,针对性的进行改善提升,直至拿下战斗。在每一次的战斗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失败和成功,更重要的是收获了成长。深刻体会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更理解了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合作企业横跨大江南北,更辐射全国,让他领略了国土的广袤、食品文化的多元和食品资源的丰富,更完善了他的科研价值观。不仅仅停留在以前沿研究为锚进行跟随或赶超式的研究,更拓宽至以与时俱进的丰富食品需求为导向,依托基础科研,灵活运用和改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解决新需求下的实际食品问题的研究方向。为此,他在不断的修正自身的科研方向,并基于自身能力明确了食品酶与食品加工工艺融合的科研大方向,以此为指向后发现科研变得更加生动,指导学生时也显得生动易懂,深入浅出。但这也对他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科研没有空中楼阁,更没有弯道超车,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一路上,青年人的科研需要自身努力,更需要提携和帮助。这条路没有统一的终点,更没有统一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灯塔,向着它,心无旁骛,扬帆起航! 

Start at 2015-10-19 10:30 A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