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信息
警惕第二波蝗灾!国际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2020-04-15 新闻来源:中国科学报 浏览人次:0

当前欧洲部分国家新冠肺炎疫情渐已放缓,但非洲国家疫情却驶上“快车道”。雪上加霜的是,非洲部分地区正经历第二波蝗灾,而这一次的数量是几个月前第一波蝗虫的20倍之多。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称,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南部和索马里南部的沙漠蝗虫正大量繁殖,形成越来越多的蝗群,第二波蝗灾的暴发会对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造成“前所未有的威胁”。

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助长蝗灾发生

4月份,非洲迎来了第二波蝗灾侵袭,这次的数量和规模远超第一波。面对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蝗灾,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全球气候变化、资源无序开发、生态系统失衡,导致沙漠蝗循环迁飞。

“蝗虫本身的基数很大,几个月前第一波蝗虫产卵量难以想象。第二波灾害主要来自于第一波沙漠蝗虫大量产卵,由于该阶段的卵和幼虫未能及时消杀,为5月份大规模暴发埋下了‘地雷’。”张泽华说。

近年来非洲深受气候变化影响,原本常年干旱的地区,去年却迎来大量降雨,雨水增多为蝗虫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张泽华认为,今年3月大范围的降雨促使蝗虫卵快速孵化,是加剧蝗虫危机的重要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秀东指出,随着雨季的到来,沙漠蝗的危害将更为严重。如果无法得到有效控制,FAO预计6月沙漠蝗种群将扩大400倍。

而且近年来,非洲部分地区为了开垦农田,砍伐现象比较严重。“千万年形成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助长了蝗虫成灾的气焰”。张泽华表示担忧。

“非洲地区缺乏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缺乏先进的科学技术,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薄弱。”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樊胜根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随着疫情的“发酵”,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防控工作的开展,不能有效遏制蝗灾,这可能是一场持久战。

进入我国可能有两条路线

1月到3月时,蝗灾主要发生在非洲之角,红海沿岸和萨赫勒地区比较严重。

令人担忧的是,沙漠蝗迁飞能力强,从目前观测来看,只要有风,蝗虫就能远距离飞行。张泽华预测,4、5月份,萨赫勒地区大量的成虫会在西非季风的影响下迁徙到非洲北部,威胁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北部会成为下一个“重灾区”。如果防控不及时,地中海对岸的欧洲也不能幸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有效防控沙漠蝗,张泽华表示,首先应该摸清沙漠蝗灾的发生规律。此外,要抓住关键节点。比如红海两岸、非洲之角、印度河流域,是沙漠蝗的主要繁殖地点,如果在这些区域把蝗虫控制住,就可以阻断迁飞,让防治效果事半功倍。

先进的防控技术必不可少。面对如此大规模的蝗灾,张泽华建议,可以选择药剂灭虫,也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手段,比如利用真菌、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在蝗虫群里传播,让蝗虫“得病”,如此密集的群体会导致疾病流行,通过迁飞互相携带,就可以把这个区域中的蝗虫逐步控制住,让灾害不再蔓延。

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蝗灾防治机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蝗虫监测预警系统,以及绿色可持续的蝗虫防控技术体系。这些经验和技术可以走出国门,帮助受灾地区消灭蝗灾。

张泽华同时指出,目前新一波蝗虫群进入我国境内有两条路线,应该加强防范。

一条是从非洲之角区域,跨越印度半岛南端,借助印度洋西南季风,蝗虫有可能从这条线直接进入云南、广西,甚至广东南部。另一条是从印巴边境扩散,有可能是6月份,蝗虫到达缅甸一带,在西风和季风的共同助推下,绕道青藏高原南部进入我国。

王秀东则表示不必过于担忧,我国曾经有沙漠蝗出现在云南、西藏部分地区的记录,但近30年来没有沙漠蝗种群及为害的报道。3月6日,农业农村部联合海关总署、国家林草局印发《沙漠蝗及国内蝗虫监测防控预案》,提前防范沙漠蝗入侵风险。“预计这波沙漠蝗灾也不会对我国形成威胁。”

形成连锁反应,导致国际粮食市场波动

这场蝗灾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沙漠蝗对埃塞俄比亚、埃及、中东、巴基斯坦的粮食生产造成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对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王秀东说。

FAO报告显示,此次蝗灾中1平方公里的沙漠蝗可以吃掉3.5万人一天的食物,目前已有2.02亿人口面临严重的食物危机。

如果蝗灾持续下去,并发生远距离迁徙,侵袭更多国家和地区,那么就会对2020年全球的粮食产量产生很大影响,很多受灾国家和地区都将得不到足够食物,需要从国际市场购买粮食,一些贫困国家或地区则需要食物紧急援助。

“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因为非洲部分国家贫困饥饿人群已经很多,非洲是人均饥饿程度最高的大陆。”樊胜根认为,蝗灾肆虐和疫情暴发,两者交织在一起,会导致更大面积的贫困和饥饿,情况不容乐观。

不仅如此,樊胜根表示,非洲的粮食安全受到威胁,会形成一个连锁反应,对世界粮食价格波动起到推动作用,加上此前因为疫情,许多国家禁止出口粮食,会造成世界粮食价格上升。

“各人自扫门前雪”显然会加剧蝗灾传播和新冠肺炎疫情对粮食市场的冲击,这时就要靠国际力量支援,帮助非洲渡过难关。樊胜根希望,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做好相应物资储备、制定防控预案,共同应对威胁。

樊胜根团队研究发现,全球经济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全球就有可能增加1400万的贫困人口和饥饿人群。当前受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发展遭遇挫折,在保证人员安全的情况下,粮食、医药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整条产业链不能断,经济也要稳住。

“现阶段沙漠蝗主要影响东非、阿拉伯半岛和西南亚部分国家,对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影响较小。”王秀东说。

2016年结构调整以来,口粮播种面积已下降。2016年我国稻谷和小麦播种面积为8.3亿亩,2019年降至8.0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万亩。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今年全国冬小麦播种面积达3.32亿亩,持平略减,但冬小麦苗情好于去年,具备丰收基础,后期要重点防治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口粮食用消费保持逐年下降趋势,每年都有大量口粮结余转为库存。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布的消息,我国稻谷、小麦的库存量能够满足一年以上的市场消费需求。

王秀东表示,我国口粮供给总体大于需求,少量口粮进口属于结构性调剂。我国粮食需要适度进口但不依赖进口,即便部分国家中止粮食出口,我国仍能够保证口粮的充分供给。

“总体来讲,国内粮食市场保持稳定,也能够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王秀东强调。

Start at 2015-10-19 10:30 AM
Baidu
map